論語讀書筆記500字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全書共20篇492章,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主張、倫理思想等。成書于戰國前期,是儒家的一部典范之作,自西漢以來,《論語》所表述的孔子學說,迅速擴展,其影響遍及***、思想要、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大個領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提到《論語》,大部分國人,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剛上學的兒童,都會說讀過,即便沒有讀全的也能隨口說出幾句里面的經典語句,從小,我們就是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朗書聲之中,感受著《論語》的博大精深!墩撜Z》在國人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堪比西方的《圣經》,連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歷朝歷代也享受著特殊的待遇,千百年來,《論語》對國人的影響可想而知。從小學開始,前后讀過很多論語的段落,但很少完整的讀,這本書給了我們重新認識論語的一個機會,尤其再讀到其中讀過的,今天再來讀更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這幾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前總覺得,讀書是很苦很枯燥的,怎么能“悅”呢?原來是沒有時習之的原因,沒有讀出書的精髓,當然不能體會到“悅”了;朋友來了,忙于應酬,讓人很累,如何樂呢,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的去理解你的朋友,沒有通過朋友去提高自已,就象我們現在沒有理解從千年以前來的《論語》一樣,當然也就無從“樂”讀了;這樣第三句也就明白了,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或者遇到了艱難困苦,認真的反思,并不怨天尤人,當然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
還有象“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重溫更是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
總得來說,《論語》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最深刻的哲理,無論是教育,還是自我的修養,讀來都大有益處,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溫故知新。
篇二:論語讀書筆記500字 —韓小東
提起《論語》這本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墩撜Z》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占據很重要的的位置。5月份我有幸拜讀了此書!墩撜Z》主要講的是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言行的典籍,全書共20篇492章,一萬余字。一般認為,《論語》是由孔子弟子所輯錄。就是這本書從問世到現在,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是中國文化瑰寶之一。
《論語》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社會與人的各個方面,有人譽之為“東方的圣經”,并不為過!墩撜Z》的核心內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原則,又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叭省钡母竞x則是“仁者愛人”。
我翻閱了這本書后,我主要講下我對《論語》第一篇“學而篇”,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我們小學學過!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后是“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小時侯學完,只知道浮淺的意識,隨著知識的增加和社會閱歷的增長。對這段話有了不同的認識!墩撜Z》開篇的這幾句話,并不是簡單談讀書學習這么簡單,而是講如何學做人,如何做學問。學而時習,與朋友共,不為人知而不慍,就能不斷增進美德,開啟智慧,就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滋養,思維得以拓展。如此,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一修成君子。
總之,《論語》這本書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傳承了儒家文化。我們可能學的只是皮毛,但是我們要學習《論語》中每一篇章講的事,總結的道理,使《論語》這本書在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為一個指南針帶領我前進,不至于自己迷路。
篇三:論語讀書筆記500字 —王謝
在這個盛夏中,有幸閱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典籍論語。
讀了一部分后,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態度和優良的道德品質。
翻開第一頁,就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边@句話。它的意思是:
第一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二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三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叭瞬恢,后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